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浏览:0  来源:

索引号
015281722-2019-136341
发文机构
泸水市人民政府
公开目录
政府工作报告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文      号
发文日期
2019-12-20 23:54:53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泸水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县长  普记颜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迎难而上,应对有力,经济社会在困境中取得新发展

2010年,是我县在发展进程中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可喜成绩的一年。面对后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精诚团结,迎难而上,全力以赴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的势头得到了继续巩固和加强,圆满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县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8.71 亿元,同比增长11.5%,三产分别占GDP的12%、33%、55%。人均GDP达1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06亿元,同比增长31.39%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 2.55亿元,同比增长2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2亿元,同比增长17.8%。工业总产值实现 16.02亿元,同比增长30.17%。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实现3.93亿元,增长14.01 %。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7亿元,同比增长17.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0213元,同比增长6.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68元,同比增长15.2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1%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4.2%。解决了6000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取得以下七个方面的成绩:

(一)谋发展,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

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全县工业企业达400余户,实现工业增加值4.66亿元,同比增长4%。以分水岭硅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努力聚集产业,入园企业9户,其中硅冶企业7户,投产16台炉子,工业硅生产完成4.57万吨,实现产值5.95亿元。生物加工和农产品综合加工企业正逐步发展壮大,建成中国木、瓦姑茶、草果等农产品加工项目6个,中国木蜡完成生产150吨。石材加工、免烧砖、黏土制砖等建筑建材加工业逐步发展,基本形成多轮驱动,多元发展的格局。

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3.6亿元,同比增长16.35%。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85万吨,连续6年实现增产。积极培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大户和养殖示范村建设,建成了1个生猪良种繁育基地、24户养殖大户,全年大小牲畜存栏达 44.9万(头)只,出栏 25.5万(头)只,畜牧业经济收入实现1. 12亿元,同比增长15%。劳动力转移输出8000人,农民工资性收入达3800万元。着力培育绿色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发展龙头企业14户,建成农村特色产品种植协会8个、综合服务社90个、专业合作社78个,新种植核桃8.48万亩、漆树1.1万亩、草果1.63万亩、其他经济林果1.59万亩,年内销售草果4200吨、核桃4000吨,实现收入1.32亿元,生物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县非公经济健康发展,2010年全县非公经济达3560户,从业人员20814人,上缴税金和增加值同比增长26%22%。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保险、房地产开发、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2亿元,同比增长1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8 %。

(二)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决战交通”成效明显,群众出行条件不断改善。维修桥梁2座,完成20条185公里通达工程建设及路基加固工程;完成16条84公里通乡油路路面硬化工程,覆盖全县9个乡镇,全县通公路的行政村达69个,通达率为97.2%。积极做好协调服务,我州第一条高等级公路金六二级公路全面建成通车,六曼二级公路泸水段建设基本完工,怒江二桥及江东复线、六丙二级公路一期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能源产业建设快速发展。以中小水电为主的能源建设快速推进,全县已签订开发的河流有13条,12座电站投产试运行,3座电站正在建设,12座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全县小水电装机达27.1万千瓦全力支持怒江干流开发,积极做好六库电站前期移民安置工作,加快推进瓦姑水库建设。6个乡镇71个村组进行了农网改造,受益群众达1654户、6472人,解决了无电人口792户3168人的用电困难。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切实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2010年共兑现支农惠农资金6.2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投入2.78亿元,主要用于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兴边富民、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和农村危房改造等惠民工程和全面落实农村低保、能繁母猪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等惠民政策。投入资金3574万元,全力抗旱保增长。完成7个新农村建设,32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2741户农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白族支系勒墨人扶持取得新进展。新建各类灌溉沟渠87. 2公里,维修沟渠10.8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完成各类中低产田地改造9634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 2185 户 8000人。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六库新城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城区路网、州县行政中心等重点工程和一批州县机关办公用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山水新城、怒江外滩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城北区土地收储工作顺利完成,怒江明珠房地产开发、州体育馆建设项目顺利开工,全年新城区建设完成投资5亿元。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市政人行天桥即将建成,“穿衣戴帽”工程、和谐塔建设全面推进。“一个中心城市、四个门户城镇和四个特色功能城镇” 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建设面积0.41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6.76万人,城镇化率达36.4%。

(三)重保护,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保护、中低产林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5万亩,完成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公益林1万亩,新增造林面积14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3%。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平方公里,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11个、面积达3600亩。农村新能源工程进展迅速,新增沼气用户593户、节柴灶1110眼。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新增耕地面积3730亩。全力推进石缸河矿山综合整治工作并取得重大成果,矿业开采秩序进一步规范。泸水一中和贵家坟滑坡体治理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六库城市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工即将投入使用,垃圾处理场建设正在推进。“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六库城市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扎实推进,乡镇村庄环保规划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单位GDP能耗下降4.2%

(四)抓改革,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

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县级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财政收支行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卫生系统绩效工资改革顺利完成。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医药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和计生宣传员整合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正在推进。

紧紧抓住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的重要机遇,口岸转型和边贸提升取得新成绩。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 2.55亿元,同比增长21%;税费收入完成1606万元,同比增长11%。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全年实现招商引资项目46个,落实到位资金6.1亿元。

(五)保重点,财税收入再创新成绩

面对财政前所未有的压力,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产业培植、努力开源节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7亿元,同比增长17.64%税收收入达6759万元,同比增长20.98%。始终坚持保重点、保运转为主线,合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努力化解历史债务,保障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地方财政支出完成8.47亿元,同比增长23.01%。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兑现民生资金7232万元,归还历史欠款8200万元,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保民生,公共服务得到新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中办学,累计撤并了21个校点,投入勤工俭学滚动资金20万元,行政划拨各类勤工俭学菜地、林地1810.34亩,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建校舍1.86万平方米,全县各专业教师共有1805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有83人,教育资源配置更趋于合理。“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提升到99.42%,适龄少年入学率提升到97.25 %,全县文盲率下降到0.55%。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得到新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县第一医院搬迁建设顺利推进,完成5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5个村卫生室建设,配齐了144名村级医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合率提高到96%。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步,完成了6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改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1%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险种共计参保人数28728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参保率达74.1%。临时性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全县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全部受益;扶贫济困工作深入开展,发放城镇和农村低保金3777.44万元、低保粮2598吨,5.34万农村群众和3525城市人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一次性兑付了12名离休人员和358名70岁以上退休人员住房补贴 1217.97万元。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51.83万元。完成丙腮西坝安置区建设,临时过渡的29户拆迁群众即将迁入新居。贵家坟滑坡隐患点76户群众的避险搬迁项目正在加快推进。2010年县人民政府承诺的10件实事全面完成。

文体广电育事业发展成效明显。大力实施“两馆一站”建设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6.1%和89.96%。成功承办了2010年怒江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国际公开赛泸水段的赛事和文艺节目,极大的提升了泸水的影响力。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在城乡普遍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精神文明设取得新进步。

全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人防、外事、侨务、新闻、保密、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残联、老龄和妇女儿童等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

(七)促和谐,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步

认真贯彻县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决议,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复人大代表议案 103件和政协委员提案81件,办复率达100%。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和审计监督。“五五”普法教育圆满完成,公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政府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水平有了新提高。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顺利完成征兵工作,输送合格兵源45名,广泛开展拥军爱民活动,被命名为“州级双拥模范县”。不断完善和健全应急处理机制,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两个主体责制度,安全生产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破获各类案件213件,抓获刑事作案人员179人,挽回经济损失24万元;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办结来信来访607件,依法调处矛盾纠纷284起,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建立了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和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开通了“96128”政务服务电话专线,精简各类审批事项3件,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自身建设,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得到了明显改进,认真落实各项制度,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是全县上下团结奋进、攻坚克难、成果丰硕的五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县委、县人民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上。紧紧围绕“率先发展”目标,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努力培育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逐步建立农业生产稳定、工业生产提升、服务产业深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明显上升,县城搬迁建设基本完成,六库中心城镇地位逐步凸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效果明显,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实现泸水“率先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通过五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末,全县实现生产总值“十五”末净增9.7亿元,年均增长15.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65亿元, “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6.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五”末净增3.6亿元,年均增长16.61%;工业总产值比“十五”末增长5倍以上,年均增长41.37%;农业总产值比“十五”末净增1.6亿元,年均增长11.22%;地方财政收入“十五”末净增7137万元,年均增长17.8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十五”末净增3786元,年均增长7.09%;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五”末净增1116元,年均增长14.51%。共减少贫困人口1.9万人;通村公路“十五”末增加351公里。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过去的五年,是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五年;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五年;是创新思路、真抓实干的五年;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五年;是与时俱进、深化改革的五年;是民族团结、平安和谐的五年。总结五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受到,要实现泸水经济社会的率先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必须坚持夯实基础,培植支柱不动摇,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还获得了五个方面的启示,为进一步做好今后的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在发展战略上,要坚持把长期目标阶段化。二是在机制创新上,要坚持把有效方法制度化。三是在工作格局上,要坚持把工作摆布科学化。四是在工作推进上,要坚持把工作任务项目化。五是在施政理念上,要坚持把执政为民具体化。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族人民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用共同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取得的成果。在此,我代表泸水县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驻泸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泸水建设与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深层次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是经济发展较快,但落后县、贫困县、弱小县的地位没有根本性改变;二是发展势头强劲,但大资源、小产业、低层次、少收益的现状尚未根本转变;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改变,但投入不足、基础脆弱、发展瓶颈突出的矛盾没有根本性改变;四是城乡区域发展有了新的进步,但东西差距、南北差距明显,山头山脚差距、农村城镇差距突出,发展不够协调、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五是民生得到极大改善,但人口综合素质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文化建设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六是资源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但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矛盾突出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总体而言,泸水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压力,肩负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奋力开拓,众志成城,创造十二五经济社会的新辉煌

“十二五”是我县强化基础加快发展,实现争先进位、率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诸多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家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强化对滇西边境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云南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和片马口岸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全方位推进省委、省政府同意怒江州先行探索开展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试点,建立生态长效补偿机制;怒江州实施“两极两翼”的发展战略,为泸水吸引各种经济要素壮大县域经济,有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积极发挥“增长极”作用,促进率先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争先进位、率先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十二五”末县域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有明显提升的目标,充分发挥全州中心城镇和片马作为全州唯一口岸两大比较优势,突出中部滨江经济带、东部工业园区、西部外贸口岸三大区域重点,突破思想障碍、人才制约、基础制约、服务环境制约四大发展瓶颈,切实把泸水建设成为特色经济带动区、边境经济合作试验区、脱贫攻坚决战样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民族团结繁荣先进区,着力打造创业泸水、开放泸水、素质泸水、生态泸水、和谐泸水,努力让全县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达39.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7%;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9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6%;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以上,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7140元以上,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96元以上,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5%以上。

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要落实好大工作任务:

(一)建设新型工业基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于调优、调强、调快,突出硅业、新材料、电力、生物产业等四个板块,全力打造以木、草果、核桃、油茶、油桐、老窝火腿等特色生物产业加工基地,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二)巩固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推进“一带五区”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农民收入“四个三”倍增计划,力争农民人均拥有10亩以上特色经济林,3头以上商品畜。

(三)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提速升级。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把六库建设成“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生态旅游品牌”,以打造“傈僳族文化之乡”品牌为切入点,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壮大旅游经济,促进联动发展。

(四)突出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适度超前、适度举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一大批好项目、大项目进入省州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企业和好项目。力争储备后续项目不少于300个、开工建设重大项目不少于300个、投资不少于150亿元。

(五)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山水园林滨江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加快六库中心城市建设。围绕“拆县建市”目标,适时启动上江、老窝、大兴地“拆乡建镇”工作,加快“四个门户城镇、四个特色功能城镇”建设,形成以点串线,梯次分明的城镇体系。放宽户籍限制,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干线公路建设,形成“一纵二横三联络”的骨干公路网布局。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优化发展环境。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和片马口岸纳入国家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等机遇,推动口岸的转型升级和通关便利化。

(七)建设生态泸水,实现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推进森林泸水、绿色泸水、生态泸水建设。

(八)优先发展教育,打造素质泸水。以打造“素质泸水”为目标,加快推进集中办学,深入落实教育“五优先”制度,突出“四重点”,做到“三最”,推进“五整合”促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九)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体广电、医药卫生、人口和计生工作,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充分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四、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开创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1亿元,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3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95亿元,增长20%;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3.2亿元,增长25%;工业总产值完成20亿元,增长25%;农业总产值完成4.23亿元,增长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3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979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40元,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单位GDP能耗降低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推进投资、消费和出口,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始终坚持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投资的首要载体,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00个以上,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亿元以上。抓好项目的争取和储备工作,确保项目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收入分配和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推进“家电下乡”,巩固“两社一会”、“万村千乡”等市场工程,加快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络。积极引导扩大消费市场,建立健全公平消费监管机制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95亿元以上。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招商到位资金6.7亿元以上。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努力推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区建设,实现口岸“二次创业”,力争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 3.2亿元以上。

扎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加强财源建设,优化财源结构。坚持依法治税,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力争财政收入完成1.43亿元以上。深入推进国库管理改革,坚决制止铺张浪费,严格控制公用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扩大信贷投放,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良好的资金和信贷服务。

通过投资、消费、出口的全力拉动和财税金融的有力支持,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22.1亿元以上。

(二)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加速主导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扩规模、调结构,提升工业产业的竞争力,力争工业总产值完成20亿元以上。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入园企业的生产、续建和扩建工作,力争年内新增硅冶炼炉12台,实现工业硅生产规模达20万吨以上,努力推进硅矿产品的深加工。按照中小水电开发新政策的要求,合理推进小水电建设,积极支持怒江干流开发,做好六库电站前期移民安置和帮扶各项工作。努力推进电矿结合,积极争取亚谷至泸水11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加快年产75万吨水泥生产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扶持发展一批农、林、畜等为主的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努力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狠抓科技增粮措施,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4万亩,力争实现粮食总产达5.9万吨以上。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蔬菜、草果、茶叶、香料烟等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力争种植面积达14.5万亩以上。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加快推动产业化经营步伐。进一步抓好畜牧产业发展,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力度,实现肉类总产量达15912吨,力争畜牧经济收入实现1.43亿元以上,农业总产值达到4.23亿元以上。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三”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大力培育劳务经济,力争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1人,输出8000人,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达38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40元以上。继续实施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略,整合扶贫项目,加快产业开发,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扶贫安居工程、小额信贷、产业开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惠民项目,解决农村贫困人口6000人以上的温饱问题。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打造“傈僳族文化之乡”品牌为切入点,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加快傈僳文化特色村、滴水河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泸水县红海森林公园等项目前期工作;逐步延伸以片马为中心的跨境旅游设施项目建设,打造滇西历史文化、高黎贡山腹地、跨国环线旅游主题旅游区。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办好怒江大峡谷澡塘会、怒江傈僳“阔时”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力争旅游总收入实现3.52亿元以上。

(三)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运用高新环保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不断完善工业园区主干道、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狠抓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保准入要求,前移治污减排关口,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力争单位GDP能耗降低5%以上。

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战略,突出产业发展,统筹生态建设。积极探索“人下山、树上山”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特色林产业,加快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新增核桃、花椒、漆树为主的优质特色经济林木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继续实施低产林改造、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森林泸水、绿色泸水、生态泸水建设。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水污染防治地区的综合治理,重点加强面山绿化工程、泸水一中和贵家坟滑坡体隐患治理,全力抓好石缸河和老窝河流域生态治理。

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占补平衡1万亩。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包括准入条件、开发管理、矿权交易、资源补偿、土地储备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四)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年内重点完成全县583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泸水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力争年内完成规划成果的报批。

加快城镇化体系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六库新城区的建设和老城区的改造,重点加快州、县单位办公区、新城区给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山水蓝岸三期、赖茂河以北片区的开发;积极配合州级实施好六库老城区休闲广场、新城区怒江会议中心、怒江民族体育馆、怒江明珠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四个门户城镇和四个特色功能城镇”建设,形成以点串线、梯次明显、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围绕“拆县建市”目标,着手启动上江、老窝、大兴地“拆乡建镇”前期工作,探索放宽城镇户籍限制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到城镇就业和落户,力争城镇化率达37%以上。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完善路网结构,重点加快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新修通村公路122.5公里,力争实现全县公路“村村通”,继续抓好通乡油路、通畅工程,适度增开农村客运班线;加快推进六丙公路一期、怒江二桥、六曼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跃片公路二期、泸腾公路、分水岭工业园区二级公路、怒江民用机场、六密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9211亩,加快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完善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瓦姑水库建设,加快板瓦水库前期工作加快城农网改造。以中心村为重点,按照“宜居村庄”的标准和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继续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实施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增强城乡发展活力。

(五)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以打造“素质泸水”为目标,按照教育发“五优先”、“四重点”、 “三最”、“五整合”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教育统筹力度。按照“县办中学、乡办小学、村级办学前教育”的思路,加快推进集中办学,力争并校点9个。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继续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正常性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 加快泸水一中建设。实施校舍安全工程3.56万平方米,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德育改革,狠抓“三生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力争高中毛入学率达50.3%。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探索多元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努力扩大办学规模,适度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适度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骨干教师,打造一支数量足够、学历合格、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中小学师资队伍,促进教学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合格、称职、懂管理、善教学的管理队伍,提升教育管理质量。健全乡镇和教育主管部门协作配合、联动管理,促进教学的管理规范,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增强教育的发展活力。不断强化学校安全责任制,确保校园师生安全。

(六)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

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0人。不断扩大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认真研究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力争参保率达85%以上。及时足额为城乡特困群众、农村“五保户”、残疾人等民政优抚对象发放各种保障金,全面做好受灾群众助、民房保险、特困群众医疗助等工作,努力实现城镇农村低保应保尽保。着力解决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征地补偿、拆迁安置、行政执法等方面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改善人居条件力争完成廉租房建设1350套6.75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认真解决好老干部的待遇和实际困难,使老干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今年继续实施10件惠民实事。

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力争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努力加大乡村卫生院(室)建设,进一步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县第一人民医院建设进度加强各医院的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争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加快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两馆一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整治力度,积极争取实施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强化社会管理。加强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救援能力建设,推进人防和防震减灾工作,努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对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监管和整治力度,巩固好石缸河矿综合整治的成果。加大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巩固创建“双拥模范工作成果。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深入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营造团结和谐、规范有序、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七)全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为民务实高效清廉政府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执行力。坚持委统一领导,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依法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听取人民政协的意见与建议,积极支持政协履行职能。切实做好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办复。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创新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顺部门职能分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确保政府一切工作服从服务于发展的需要、服从服务于公平与效率的需要、服从服务于改善民生的需要。

更加注重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倡导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切实增强苦干、实干、巧干、带着感情干、安全的干等干事创业、勤政廉政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良好作风影响和带动群众。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加强政务服务中心、为民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认真履行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继续推进电子政务、“96128”政务服务热线建设,打造“阳光政府”。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筑牢公务员队伍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促进廉洁从政。努力塑造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泸水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前景光明而美好。我们坚信,2011年必定是泸水人民满怀豪情、锐意进取、勇往直前的一年!让我们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必胜信念,坚持团结拼搏,大胆开拓创新,全力推进发展,为“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为推进泸水经济社会实现率先发展,为泸水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而努力奋斗!

注释:

110件实事

(1)2010年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的10件实事完成情况:①改造3059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程茅草房和危房。②解决和巩固了农村贫困人口6000人的温饱问题。③解决了农村1.0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④实施校安工程,完成了7144万平方米的B、C级危房改造和加固,完成了26525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拆除重建。⑤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廉租房建设574套,面积3.25万平方米。⑥改建6所乡镇卫生院,建设6个乡镇计生服务站。⑦新修通村公路122.5公里,解决了13个自然村的行路难问题,实现全县公路“村村通”。⑧培训农民工11368人,新增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218人。⑨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农村适龄居民参保覆盖率达74.1%。⑩完成土地整理开发项目7900亩,建设用地实现占补平衡。

(2)2011年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承诺的10件实事:①完成3248户特困农户茅草房、危房改造。②解决农村贫困人口6000人以上的温饱问题。③解决农村18545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④六库城区所有公厕取消收费。⑤让六库地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⑥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0人,输出8000人,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3800万元。⑦新建廉租住房6.75万平方米、1350套,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⑧加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农村适龄居民参保覆盖率达85%以上。⑨完成通村公路硬化改造70公里,解决5个自然村的行路难问题。⑩开工建设泸水县幼儿园,并力争投入使用。

2“四个三”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种好“三亩地”种好高稳产田、经济作物、中药材,实现人均1亩基本口粮田、人均1亩经济作物、人均1亩中药材管好“三棵树”即管好核桃树、松树和漆树,实现人均4亩核桃树,人均5亩松林,人均1亩漆树养好“三头商品畜”即人均养好1头商品猪、1只商品羊、1头(匹)大牲畜。增收“三千元”全县户均增收3000元,实现泸水经济社会率先发展。

3.“一个中心城市、四个门户城镇、四个特色功能城镇”:六库镇建设成经济、政治、文化、物流中心城;老窝要树立东大门形象,重点发展工业;片马要树立西大门形象,重点发展边贸和旅游;上江要树立南大门形象,努力建成全州最好的现代农业经济区;洛本卓要树立北大门形象,积极发展药材及农特产品;称杆要建成牲畜交易、中小水电产业为主的特色城镇;鲁掌要建成教育、工艺品加工、生物加工为一体的特色城镇;大兴地以就地劳动力转移为主,建成劳动密集型加工特色城镇;古登要发挥区位优势,建成漆树产品交易为主的特色城镇。

4.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两个主体责任”“一岗双责”是指某一岗位兼有双重责任,即该岗位的本职工作职责和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两个主体责任”即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5.“一带五区”:即优化区域发展,将大兴地、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带,六库建成城镇经济核心区、上江乡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老窝乡建成山区开发样板区、鲁掌镇建成生态旅游带动区、片马建成沿边开放试验区。

6.“一纵二横三联络”一纵:省道S237线丙瑞线冷水沟至六库、六库至丙中洛二级公路。二横:兰片线兰坪至片马16号界桩泸水段;大保高速公路瓦窑至六库高速公路。三联络:腾冲界头至泸水片马省道S309线泸水上江至冷水沟公路腾冲界头至泸水赖茂。

7.教育“五优先” “四重点” “三最”“五融合”“五优先”是指制度优先保证教育发展、项目资金优先投向教育、解决困难优先考虑教育、人才培养优先满足教育、惠民利民政策优先倾斜重教家庭。“四重点”是指突出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普九”成果、抓好校园安全、解决学生就业四个重点。“三最”是指努力形成全县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接受资助最多的是学生、全社会关注最多的是教育。“五融合”是指积极探索招生与招工融合、学校和工厂融合、教师和车间融合、教师和师傅融合、学生和学徒融合的办学道路。

8.“十大民生工程”即脱贫攻坚工程就业和创业工程健康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素质提升工程住房安居工程基础建设工程文化服务工程生活环境改善工程便民利民工程。

9.“两社一会”:即综合服务社、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协会。

10.教育“三个增长”:教育拨款增长比例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递增;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逐年递增。

11.“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泸水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泸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服务电话:0886-12345 滇ICP备202100028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33210054

滇公网安备:53332102000130号网站地图